项目二 曲阜楷木雕
 
单元一 曲阜楷木雕简介
我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不少初具雏形的工艺品,至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拍板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椁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秦汉时期的木雕工艺,在承袭春秋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发展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汉墓出土的动物木雕,更可以了解到汉代木雕工艺发展的水平。动物有马、牛、狗等。这些四足动物造型生动,身长分别在 14~55 cm 之间,都是以分部制作黏合而成的办法雕制的。因为木材是由纤维细胞组成,而四足动物由头、身、足三部分组成,三个部分的尺寸不可能大小一样,总体形状是头高、身长、足高,根据这种特定形式用整木雕制的是汉代木雕工艺的一个创新,为木雕工艺创作品创造了有益的经验。这是木雕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经唐宋至明清我国木雕作品日趋完美。明清雕刻作品中,木雕工艺的主题常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现存于世的木雕作品“沉香木雕鸳鸯暖手”,即是其中代表作。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起很大程度促进了木雕艺术的发展, 广建寺院,造像建塔,促进了木雕装饰,佛像雕塑。 唐宋时期,政治安定,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特别是五代时期木雕造型,工艺技法等都承袭了唐代风格,人物面部丰满,身材匀称,圆雕技法已纯熟。 这一时期木雕应用范围已很广泛,如家具、木器件、乐器等。木雕工艺还在印刷术中起到作用,是唐宋时期印刷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元、明、清三个朝代是封建社会晚期木雕发展繁荣时期。其间较有代表性的木雕工艺为建筑木雕装饰、家具雕刻和文房陈设等。明式家具工艺达到顶峰,清中期雕刻风格转向细腻、烦琐、奢华。

清末至解放前期,木雕主流仍是建筑装饰和文房陈设。木雕风格已转向民间现实生活形式,如渔樵耕读、瓜果蔬菜,并出现了私人作坊。

一、楷木雕的起源

 
扩展视频
木雕起源

楷树又称黄连树,《说文解字》记载:“楷,木也,孔子冢盖树之者。”《清一统志》记载:“楷木出曲阜县孔林,文如贯线,有纵有横,可以为杖。”树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自古是尊师重教的象征。楷木是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孔林中一种特有的树种。楷木坚韧而纹理细腻,枝杈直而不曲,分红、黄两色,楷木雕刻的美术作品,有孔子立像、如意和手杖。其成品近乎黄杨木雕,但质地更坚实些。楷树并非源出于曲阜孔林。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时,众弟子将老师葬于鲁城北,他们从四面八方移栽各种树木于孔子墓周围,形成一片林地。楷木即子贡从卫国带来的,植于孔子墓前,即“子贡手植楷”。后来繁衍成材,成为孔林内数目众多的树种中一种名贵树木。孔林中的“子贡手植楷”就是其珍贵的历史遗迹。传说子贡栽下的这棵树,后来长成了巨株。清代康熙年间遭雷火焚死,人们将那棵树的枯干形象,刻在石碑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建亭存碑,亭名“楷亭”,亭与碑至今都完好。

端木赐(公元前 520-前 456 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是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楷树属稀有树种。树龄达千年以上,此木坚硬,木质细,呈金黄色,故有“软黄金”和“南檀北楷”之美誉。《广阳杂记》说楷木“即今黄连头树也。”清代著名戏剧家孔尚任曾向康熙皇帝介绍说:“楷木可为杖,又可为棋,其萌可为疏,又可为茶,其瘿可为瓢”“其子榨油可为膏烛”。楷树属漆料,是落叶乔木,叶经霜变红,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树木。楷树木质坚硬柔韧,色呈金黄,纹理细密,可供制家具、农具、手杖等,也可作为雕刻、镶嵌等的精细木工用材。刻制成杖不会暴折;刻制如意,玲珑剔透,花纹如丝而不断。

楷雕手杖和如意历来是孔府向皇帝进贡的贡品。曲阜楷木雕是曲阜特有的传统手工艺术,迄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为曲阜“三宝”之一(楷雕、碑帖、尼山砚)。曲阜楷木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技艺精湛、品质繁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孔子弟子子贡为楷雕创始人,用楷木木料亲自雕刻了先师孔子、师母亓官氏两座圆雕坐像。

楷雕发展于西汉初年,如意始于宋大中祥符年间。清代,楷雕工艺渐臻完美,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明、清时代,楷木都作为曲阜孔府的贡品,贡献给朝廷。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楷雕艺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与成熟,逐渐形成了曲阜独特的民间艺术门类。《孔府档案》记载:“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向康熙皇帝进贡楷雕如意、寿杖、象棋等。”楷雕艺术品成为向皇帝进献的贡品,这说明这时的楷雕技艺已经相当成熟,艺术风格也已经具有特色。咸丰年间,在曲阜已经出现了以李、徐、颜、孔等四家为代表的楷雕艺术群体。光绪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汝梅,献给太后的寿礼有两架如意:一架如意刻八仙贺寿、群仙各异栩栩如生;另一架刻百子祝寿,细致处细若发丝,神态和蔼可亲,被称为绝迹。

楷木雕在民国后期曾多次获奖。《曲阜县志》说,尤以“颜士仁、孔广义雕刻为精”。由于楷木在其他地区种植,都不如在曲阜孔林中成效最佳,又因雕像造型是子贡亲传,以后一脉相承,所以以楷木雕孔子像,传说是最像孔子原型的。现在楷木已经不允许采伐,大多用当地木材代替,但保留其传统技艺。曲阜楷木雕刻已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54 年,楷木雕刻品群仙降龙、五谊、八仙祝寿、鹿鹤、手杖等,在上海、北京及国外展出,受到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奖励。

1978 年,曲阜的楷雕,被省二轻厅命名为名牌产品。之后曲阜又成立了工艺美术厂,“生产”孔子像、如意、棋子、镇纸、笔筒、手杖、屏风和印章等,在历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都博得好评,已走向寻常百姓家。这是从将相王侯府邸中走出的民间艺术品,因而既雍容古朴,又富民间艺术气息。2008 年,曲阜楷木雕以其精湛、独特的雕刻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楷木雕的艺术特色及成就

曲阜楷木雕刻经历代艺人们的辛苦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取法正宗,形神兼备,刀法古朴简约,浑厚精细。楷雕技法分圆雕、浮雕、透雕和镂空雕。楷雕的制作工艺共有十几道。楷木雕产品也由原来的“寿杖”“如意”几个品种发展为孔子像、各种人物、花鸟走兽和文具等近百个品种。作品在造型、纹饰、构图、刀法等方面,既有传统的民族风格,又有曲阜的自身特点。比如龙的形象,要讲究“九隐、九现、九揆、九尾”,即每条龙在云朵里要九处隐藏、九处显现、周身九道弯、尾上九个叉等;刻人物,一般是七尺之躯、至少也要五短身材;还有行七蹲五盘腿三,衣裳褶纹为稀三绸五等;刻花鸟,要讲究活泼、自然、富有神韵、逼真等。楷雕花鸟解放前,曲阜楷雕的如意和手杖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楷雕佳品多次参加全国及世界工艺美术大展,均获大奖。1984 年,楷雕“八仙如意”被国家外事部门选定为国家主要领导人出访礼品。曲阜楷雕已成为一种尊贵、高雅、吉祥、和谐的象征。曲阜楷雕受到了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赞誉。这些都充分体现和证明了楷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楷雕这株东方艺苑中的奇葩,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显示了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三、楷木雕的题材及品种

楷雕产品的种类繁多,有拐杖、如意、笔架、笔筒、器座、匾联、神龛、人物、冥器等。

(一)楷木雕刻的题材内容

大致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吉祥图案”,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平安如意”“松鹤延年”“龙凤呈详”;二是戏曲人物、古代英雄、小说演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供人们欣赏品味;三是直接表现当地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包括耕种、收获、桑蚕、纺线、织布、放牧、狩猎、裁缝、商贾、情爱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四是人们熟悉的飞禽走兽,如鸡、鸭、鹅、兔、猪、牛、马、鹿、蝙蝠、鱼、虾等以及植物花卉、蔬菜瓜果之类。

(二)楷木雕刻的品种

楷木雕刻最有名的是孔子像、如意和拐杖,这也是曲阜楷木雕刻传统品种。相传西汉初年,孔子的九世孙孔腾去孔林祭祀时,从地上捡起一根被刮落的楷树枝拄着回家,此后便当作了自己的拐杖。汉高祖刘邦前往孔庙祭祀孔子,孔腾为其引路时就拄着那根楷木杖。孔腾对刘邦解释说:“这是祖宗林上的木头,拄着它是为了不忘祖德。”孔腾见刘邦对拐杖爱不释手,便忍痛割爱,做了个顺水人情,恭维道:“楷木,顾名思义,就是木中楷模,可比人间君子圣贤。小民想将此拐杖献给皇上,象征着皇上文韬武略兼备,是古今帝王的楷模!”这话说得刘邦开怀大笑,当场封孔腾为“奉祀官”,享受千钟白米的俸禄。皇后吕雉见了楷杖也极为喜爱,想要一根献给她的父亲。孔腾闻讯,连忙带人到孔林砍锯楷木枝,很快雕刻出十多根龙头拐杖送进行宫。刘邦回到沛县,选了一根最好的拐杖送给岳父,剩下的送给了曾随其南征北战年迈的将军。

拐杖后来逐渐开始有人效仿制作,并雕刻上各种吉祥图案,又将大成殿石雕龙柱的刻法移植到寿杖上,龙头拐杖便成了著名的工艺品,风行一时。楷木拐杖也逐渐成为曲阜楷木雕刻的一个重要品种。

1.孔子像

传说子贡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和思念,用楷木木料亲自雕刻了先师孔子、师母亓官氏两座圆雕坐像,这应该看作是楷雕的起源以及用楷木雕刻孔子像的前身。雕像造型端庄肃穆,刀法古朴浑厚,简洁传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孔子雕像,同时也是楷木雕刻的开山之作。可以说,楷雕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深深植根于儒学文化的沃土中。宋建炎二年(1128 年),曾被孔子的第 47 代嫡长孙孔端友携往浙江的孔子及夫人亓官氏二尊圆雕立像,珍藏于孔府,相传是子贡守墓时的雕刻品。民国十四年(1925 年),五位老艺人用三年时间,仿照大成殿孔子像及神龛的大小,雕刻成一套特大型孔子像,经兖州天主教堂神父之手,运往德国。孔子像是宋代制品,衍圣公府历代家藏传世之宝。高 37.2 cm,底径 15.5 cm,身着大领宽袖长袍,双膝前屈,正面蹲坐,头戴围巾。上雕豁口一周,帽口镶边两道,腰系宽带,双手执圭。两目横长突出。高鼻、长形脸,合口卷唇不露齿,八字胡,下垂三长须,两耳较长外突。与子贡雕刻的孔子像不同的是,现在的艺人是根据唐代吴道子所画的孔子行教像进行雕刻,雕刻刀法古朴浑厚,雕刻出来的孔子形象生动、端庄肃穆。 

2.楷雕如意

楷木质地密实,软中带硬,纹如贯线,是雕刻的上乘良材。以楷木为原料雕刻的如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自汉高祖时起就成为老人的喜爱之物,后人发展为工艺品,延续至今。 

(1)楷雕如意的起源。

如意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制品,造型一般为“S”形曲柄,灵芝式柄首。本名为搔杖,以楷木杈梢加工而成。相传它由古代的爪杖演变而来,在长期的使用、变化中,被逐渐赋予美好而生动的人文思想——吉祥如意。它的来源大约可以追溯到 3000 年前。古时大臣手中秉的书应该是如意的前身。早期孔子的图像中也有孔子执书或如意的形象。在清代宫廷,如意被广泛应用于陈设、把玩、进献与赏赐。其质地多为金、银、铜、铁、瓷、玉石、珐琅、竹木、珊瑚等,并镶嵌多种宝石;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各具特色,多能代表相关门类当时的最高水平;装饰手法变化多端,尤其是配以编扣美妙的各种“中国结”,又取得了和谐的视觉效果与韵味;装饰题材丰富多彩,“灵芝”“蝙蝠”“三多”“九如”“八仙”等图案,更深化了它的吉祥寓意;紫禁城的殿堂内、寝宫里、几案上、宝座旁,小小的如意,处处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晋书·王敦传》中记载有“以如意唾壶为节”的故事。《世说新语》中有王恺和石崇斗富时,石崇用铁如意砸毁王恺大珊瑚的记载。有关楷雕如意的起源,相传是在北宋时期,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孔子第 45 代孙孔道辅在宁州做官。一天,宁州天庆寺的真武殿上,一条很大的蟒蛇靠在供案上,昂头吐舌,引得很多人前来观看,它一点也不害怕。大家视它为神,纷纷前来朝拜,因此耽误了活计。孔道辅不信什么神,走进寺中,用笏板将蟒蛇打死。消息传到皇帝那儿,宋真宗为表彰他为民除害的举动,把他的笏板封为“击蛇笏”。这样一来,孔道辅上朝就不能用这个笏板了,于是他就把以前从家里带来的楷木枝杖做笏板。楷枝弯曲的形状很好看,当时称作“天然如意”。此后大家纷纷仿做,越做越好看,慢慢地就变成了后代的楷雕如意。随后,楷木如意越做越精,通体雕花,头为灵芝祥云状,成为孔府象征吉祥如意的摆件,也成为礼品和进奉朝廷的贡品。 

在楷雕如意的发展过程中,它的工艺由简入繁也有一个故事。有个艺人叫鲁中仙,在市场上卖雕刻好的桃核,楷雕艺人孔昭棠与他共同雕刻了一根“八仙庆寿”的如意,被曲阜县令刘进庚买去,在山东巡抚杨士骧为其母做寿时送给了杨。杨见后很高兴,马上定做了 15 件。孔昭棠请画工王茂贤帮忙,组织一批弟子雕刻成交货。从此以后,楷雕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之后,就没有关于楷雕如意的传说了,文献也很少有相关记载。追究有关楷雕如意的这些传说和故事,几乎都与孔子或者孔子传人有关,这或许不难理解,孔子是山东曲阜人,楷雕如意是“曲阜三宝”之一,为了使楷雕如意这项传统工艺的内涵得到丰富,所以将它的来源和发展都贴近当地的文化名人,这样便既具有故事性、传奇性又富有宣传价值。清代乾隆以后楷雕成为曲阜衍圣公府向皇帝进贡的贡品。关于楷雕如意的起源,或许没有传说中的笏击蛇头那么神奇,但结合如意最初的形态(大臣手中秉的书)和笏板的形状,楷雕如意的形态或许是根据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所执板的形制而来的。

根据《工商记事——曲阜市工商经济史料专辑》中《清朝曲阜手工业概况一览表》,可以明显地发现,至少在乾隆年间曲阜当地就已经有楷雕如意的木店了。光绪年间,《续修曲阜县志》卷五《人物传·方伎》中记:“孔昭棠,善刻寿杖。”“颜扬忠,业木工,精雕刻。清光绪十七年慈禧太后寿辰,山东巡抚张命做寿杖一支,如意二支,以做寿杖。其杖刻百龙百珠云霞相映,玲珑精巧,跃跃欲活。如意刻八仙庆寿、耳目口鼻,高矮肥瘦,不异生人。太后称为绝技,深嘉赞赏……”清末民初,楷雕艺人主要分为三支:颜氏、孔氏和王氏。他们均开有店铺、作坊,将技术传给自己的儿子、侄儿和徒弟。三家中以颜振轩、孔宪礼和程守忠最佳。石德昌早年在南方拜师,他的技艺和别人交流后,又提高了曲阜楷雕的技术。1911 年,德国人瓦根带走的孔宪斌的作品“百子如意”,在巴黎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1915 年巴拿马博览会上山东文楷如意获得金奖。孔宪斌、刘维庭、程守志等三人善刻文楷寿杖及百寿如意,在 1922 年山东历史博物展览会上均获甲等奖牌。

这些获奖经历,使得楷雕如意开始了从民间技艺到工艺的转型——从以之为业的活计或者说求生手段,到比拼技艺,为了比赛获奖。而使楷雕如意真正从工艺走向艺术的,应是在 1949 年以后。1956 年,老艺人孔宪斌作为曲阜楷雕行业的代表列席了山东省第一次先进生产者大会,出席了省政协第一届第二次全体会议,还被选为县人大代表。1957 年又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艺人代表大会。政府把楷雕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楷雕合作社,不久改为曲阜工艺品楷雕工厂。1973 年又改为曲阜工艺美术厂。颜景新、贾玉憧等著名楷雕艺人名扬中外,他们雕刻的拐杖、如意、孔子像以及尼山砚等,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誉。楷雕如意成为被保护、被重视的民间艺术,开始从宣传、收益走向欣赏、鉴赏。楷雕逐渐从工艺发展成了一门艺术。

(2)楷雕如意的题材。

楷木雕-如意

如意图案多为吉祥的历史题材,有龙、凤、蝠、鹿、鹤、八仙、三星等图案,寓意好运当头、幸福吉祥。如意头为灵芝祥云状,通体雕花、浮雕、透雕、镂空雕等众多雕刻技法,交叉使用。作品富有神韵,行乎自然,高贵典雅。动物图案如意题材的代表作品有八仙如意、九九如意、百寿如意、自然型如意、三星如意、龙凤如意等。这些作品主要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吉祥如意的寓意。例如“龙凤如意”“福、禄、寿如意”“八仙庆寿如意”“百寿如意”“三星人物如意”“麻姑献寿如意”“官上加官如意”等。“九如如意”,所谓九如,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语出《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天保定尔,俾尔戬榖。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本为祝颂人君之语,后推而广之,形容天赐福禄,就像山陵冈阜,坚固永久;像黄河之水,绵延不绝;像弦月趋满,旭日方升;也像南山一样长寿,松柏一样茂盛。意寓福寿绵长,国运昌盛,如日月山川,恒久未央,是千百年来祈愿祝寿的吉祥之语,故又称“天宝九如”。通常配以八仙人物、梅、兰、竹、菊、鹿、鹤、花、草等图案,寓意祖国强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幸福安康,为传统名作之一。

(3)楷雕如意的制作工艺。

起初楷雕如意的工艺花纹并不复杂,多模仿古代青铜器上的涡云纹或卷叶纹式样,所雕刻内容也多限于福寿、吉祥、花鸟等。楷雕如意最初只雕刻松、竹、水仙、菩芝几种花草图样,叫作“苓仙祝寿”,后渐渐由花卉、鸟兽转向人物。最后楷雕对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刻人物,身材一般要“七尺”,至少也要“五短身材”,即头和身的比例是1∶7或1∶5,还有“行七尊五盘腿三”的讲究,即头和身的比例,直立为1∶7,端坐为 1∶5, 盘腿坐为 1∶3;如刻衣服折纹,要在一个袖子或一个裤腿上有 3~5 个折,叫作“稀三稠五”;刻龙要在云里“九隐九现”“九揆”(周身九道弯)“九尾”(龙尾上九个叉)等,包括草木鱼虫等刻画皆有要求。雕刻时一般用大小不等的刀子,但对于“百福”“百寿”“百子”等刻字的如意,则刻刀和小锉并用。刻起来更是玲珑剔透,如金丝编成。

楷雕如意不仅工艺要求严谨,而且工序也十分复杂,要经历选料、解木、下料、整形、画图、切、削净、刻、打刀入、打磨、上色、打蜡 12 道工序。选取木材,将整棵树用电锯解开,取黄色的树芯来做楷雕,一般的楷雕如意为 50 cm 长、6 cm 宽,按此比例用电锯将材料取出,做出如意的大概形状。然后用雕刻刀将原料戗、削成上拱下凹的如意外形。再用锉子锉,先用细锉,再用粗砂布打磨,使其外形圆润光滑。接着用蘸了墨的毛笔在如意上画出要刻的纹样,主要画出整体的布局,图案的位置,陪衬花纹,陪衬的位置等,不要求画出图案的细节,有些传统的纹样布局是固定的。画出图案后,根据图稿,将图案的层次、布局用刻刀切出来,再用刻刀削刻出图案的大致起伏,剔掉不需要的木料。然后雕刻形象,这是楷雕工艺中最关键的一道环节,按照前文中讲到的工艺的要求进行雕刻,刀口干净、人物形神兼备、层次分明的才算是雕刻比较成功的如意。之后用刻刀刻出具体的装饰线条,再用细砂布打磨成品,楷雕如意对工艺要求十分细致,打磨后的成品要手感滑润、精致美观。成品后,将栀子砸碎、取籽,先炒后熬,熬到发黏为止,用毛刷蘸取栀子熬成的汁,均匀上色。栀子色,成色偏黄,颜色偏红,再加入依栀子色的方法制成的苏木色。上色次数越多颜 色越深,每次颜色干透后才能再次上色。上色完毕,颜色干透后,用毛刷刷掉颜色中的渣子,使表面整洁。最后,将如意和蜂蜡在文火上来回移动着烤,将蜡涂在如意上,边烘烤如意,边用干毛刷刷匀,再用帆布擦掉刷不进去的蜡,这才制成了一柄楷雕如意。

上述有关楷雕如意的工艺和工序,得自颜氏楷雕的传人颜景新所讲的祖传制法。有关如意的雕刻有很多,例如玉雕如意,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宋代工艺品中大量玉器中都出现如意头形图案,但宋代如意的实物不能确定。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明末清初时期的明尤通款犀角雕仙人槎杯,表现一老人乘槎渡海,手中持有一柄如意。此如意之头似桃形,端部略尖,应为典型的明代如意样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批玉如意,一些如意的样式、图案、风格具有明代玉器的特点,可能是明代至清初的玉雕如意作品。清代创造出有首、中、尾的三镶、五镶形式的如意。玉耳坠是其中一种少见的如意,它是在玉如意的头上,先按图样琢出槽子,然后用五颜六色的宝石嵌进去,这种做法十分费工,故而难得。

(三)楷木雕刻中的吉祥图案

吉祥两字的组合使用,据认为最早出于《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人成玄英对此有个疏解:“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试以这条疏解来说明众多吉祥纹图的生成,就是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用来表达求吉驱凶观念;可以是自身祈愿的,也可以是相互祝颂的。反过来讲,就是许多吉祥纹图的题材和构图,都有“福善之事”和“嘉庆之征”作为创作的素材。吉祥图案是指以象征、谐音等的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它的起始可上溯到商周,吉祥图案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明清时,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吉祥图案所要表达的只有四个含义:“富、贵、寿、喜”。贵是权力、功名的象征;富是财产富有的表示,包括丰收;寿可保平安,有延年之意;喜,则与婚姻、友情、多子多孙等均有关。

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已成为认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的标志之一。明清吉祥纹样的题材十分广泛,花草树石、蜂鸟虫鱼、飞禽走兽、无不入画。貌似平凡,其中不乏真趣与深情。一般有三种构成方法:一是以花纹表示,二是以谐音表示,三是以文字来说明。以纹样形象表示,也就是将一些动植物的自然属性、特性等延长并引申,这是吉祥图案中最为常见的手法。如以龙、凤、虎来象征权贵。从古至今,龙是中国古代的吉祥神瑞,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龙纹在我国工艺美术中运用广泛,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演变,形象从虚构愈见具体。明代的龙,牛头、蛇身、鹿角、虾眼、狮鼻、驴嘴、猫耳、鹰爪、鱼尾。清代的龙纹则规定为“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绝不能混淆。从姿态上分,又有团龙、坐龙、行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按明制,供上用的纹饰为升降龙拥祥云、拥骨朵云、祥云嵌八宝纹等。实际上,在明清两代,五爪金龙已成为皇室专用纹饰。

吉祥图案还可以直接用吉祥汉字的各种字体来表示,如福、寿、喜等。这种用文字表达人们美好心愿的手法,在汉锦上就已得到运用,到了明清时期则得到空前的发展。如“寿”字早已被图案化、艺术化,成为一个吉祥符。根据《吉祥物在中国》的统计,“寿”字有 300 多种图形,变化极为丰富,可用多种字体表示。字形长的叫“长寿”,字形圆的叫“圆寿”(无疾而终),也有用多字来表示,如“百寿图”。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美好寓意。传统楷雕中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例如“龙凤呈祥如意”,以龙、凤图案为主,配以祥云、松叶等,寓意龙凤呈祥、双喜临门之意。

楷木雕作品应如何保养?
 
曲阜“三宝”指的是什么?
 
楷木雕刻最有名的是孔子像、如意和拐杖,这也是曲阜楷木雕刻传统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