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七 
培养健全人格
引子

A和B是室友,两人都喜欢玩游戏。A把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参加系里的比赛、参加社团、拿奖学金样样不落。A常常在休息的时候和B一起组队打游戏。B的大学生活里几乎只有电脑游戏。B常常通宵玩游戏,有时旷课,经常挂科,最近留级了。

都是游戏爱好者,为什么如此不同?为什么A能够有节制地玩游戏?B却不能?答案可能涉及人格。

一、什么是人格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指戏剧表演时演员所戴的面具,而后引申为演员所扮演角色的特征。在我国的京剧表演中,各种不同的脸谱也是用来表现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的。参见图7-1。

图7-1 面具和脸谱

人格是人们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个性心理倾向性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它包括需要、动机、理想、兴趣、信念和价值观等。其中,个性心理特征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参见图7-2)。

图7-2 人格

一个人的人格,不是指某一方面的人格特点,而是多方面人格特点的有机整合。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倾向的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自己的人格。人与人之间显著的差别就在于人格。

(二)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是稳定的、内部的、一致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品质。人格具有以下特征。

1.独特性

个体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人格。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人格也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

2.稳定性

人格是个体内在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指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相对稳定的,并不意味着人格会一生不变。每个人的人格都可能随着生理和环境的改变或多或少地发生改变,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

3.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个体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和谐统一时其人格就是健康的;反之,则可能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4.功能性

人格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人格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性格坚强的人能发奋拼搏;性格懦弱的人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现。引子中的两位同学人格不同,面对游戏的态度不同,大学生活也完全不同。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格呢?人格具有怎样的结构?

二、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图7-3)。

图7-3 本我超我自我

1.本 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是求得个体的生存,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本我与生俱来,追求吃喝玩乐,所有需要要求马上得到满足。

如果小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哭闹、发脾气,这时父母就会制止孩子的哭闹,要求他们懂事、符合道德规范。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被孩子内化成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超我。

2.超 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主要是监督、管束自身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与本我一样也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身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本我要快乐,需求马上被满足;超我要完美、要符合道德,要压抑自己满足他人的需要。本我和超我是两个相反的力量,平衡二者的部分是自我。

3.自 我

自我就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既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让满足的方式符合超我的标准,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自我大部分处于意识部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在开头的引子中,为什么A能够有节制得玩游戏?B却不能?可能的答案是A的人格结构中自我的力量较强,能够平衡爱玩游戏的本我和超我。A仅在休息的时候玩游戏,把游戏当成生活的调剂。该上课的时候能够按照超我的要求好好学习,积极上进,A平衡的人格结构保证了高效、积极的大学生活。B则不然,B的人格结构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B的人格结构出现了什么问题
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
心理剧场:本我、自我和超我

(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是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持续一生,他把人格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也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在这八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我们要解决的冲突。就像游戏通关一样,我们每来到一个新的人生阶段,都会接到一个新的任务。如果我们顺利地完成任务,解决了冲突,我们就会获得一项美好的人格品质。可参见图7-4。

图7-4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1.婴儿前期(0~1岁):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获得希望的品质

如果我们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这一阶段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当小婴儿哭闹时,母亲(或其他抚养者)基本上能及时赶到,准确地判断出婴儿的需要并给予满足,婴儿就会感觉很好。外界是值得信任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未来是有希望的。当然这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你信任他人的能力是多少分

2.婴儿后期(1~3岁):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形成意志坚定的品质

到了这个时期,我们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玩玩具等,开始试着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或身边其他成人,允许我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能够对任务的完成给予表扬,就能培养我们的意志力,使我们获得自主感。相反,如果成人过分处处包办,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我们就会自我怀疑并产生羞耻感。

你的意志力是多少分

3.幼儿期(3~6岁):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形成目标明确的品质

这一时期,是一个人最好动的阶段,能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我们在这个阶段会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如果我们主动探究的行为受到鼓励,就会形成主动性,为我们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基础。如果我们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被大人所耻笑,那么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我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你主动做事的目标感是多少分

4.童年期(6~12岁):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形成能力的品质

到了这一阶段,我们大多数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了。学校是训练个体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社交技巧是学校传授的重要课程之一。如果我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就会获得勤奋感,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信心,反之则会产生自卑感。当我们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励掌握技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方面,否则就容易走入极端,把工作看做全部。

你的勤奋感是多少分

5.青少年期(12~18岁):获得自我认同而克服角色混乱,形成忠诚的品质

这个时期是我们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中,青少年的生理趋于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本能的冲动会对心理造成冲击。另一方面,我们面对新的社会要求会感到困扰和混乱。这一时期也称为“第二叛逆期”。获得自我认同是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即明确地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当我们长得比父母和老师还高时,眼光也逐渐越过他们,看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并从中寻找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榜样的位置就成为我们前进的方向,就这样完成了自我认同,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和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和父母产生距离,从对父母的依赖中独立出来,而与同伴建立亲密的友谊。如果我们找不到榜样,找不到人生的位置和方向就会陷入角色混乱,但如果我们能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就会产生忠诚的美德。

在自我认同方面你是多少分

6.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形成爱的品质

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是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形成爱的品质。前面的发展成就——信任他人、自主和主动地做事、有能力并完成了自我认同,为我们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奠定了基础。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认同的青年人,才有与他人发生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因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意味着要学着接纳彼此的不同,学着处理彼此的矛盾与冲突,让自己的人格更成熟。只有能够坚持自我,同时具有妥协的能力,才能让亲密关系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关于爱的能力你有多少分

7.成年中期(25~65岁):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形成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当我们到了这个阶段,是时候要成家立业了。如果我们能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以后的岁月中我们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衍和养育。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年后期(65岁后):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形成智慧的品质

这是我们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由于衰老,人的体力、心智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产生自我调整与绝望感的心理冲突。如果我们能够进行积极地自我调整,则能获得智慧的品质,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如果我们前面7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遗憾甚至是绝望,荒度余生。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作为大学生,我们处于第5、第6阶段,心理发育任务是确立一个正确的自我概念,即能够接纳自己优缺点,看到自己的价值,能够独立做决断,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能够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用爱和责任为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三、延迟满足与人格发展

案例

引子中的B同学其实也想按时睡觉、想第二天好好学习,可是只要开始打游戏就停不下来。B常常想,今天就玩到23:00,可实际上常常玩到凌晨5:00。就这样他有时旷课,经常挂科,最近留级了。

我们已经根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B同学的人格问题。他的这些缺点会影响未来的发展。现在我们从延迟满足的角度分析B的问题,找到改进的办法。

(一)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甘愿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是一个人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重要技能,也是我们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很明显,B同学延迟满足的能力不够。他无法为了按时睡觉、第二天好好上课而放下游戏,一味地沉浸在本我即时满足的泥潭里无法自拔。A同学也喜欢玩游戏,但是他在该睡觉的时候能够放下游戏,有较好的延迟满足能力。延迟满足能力与意志力和目标感都有关。在我们小的时候很多家长就忽略了这一能力的培养,导致我们在塑造健全人格时遇到了拦路虎。现在需要我们努力培养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为实现理想自我不断前进。

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
延迟满足实验

(二)延迟满足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延迟满足能力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涉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追求即时满足,延迟满足是每个人从“本我”过渡到“自我”和“超我”的一个艰难过程,是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抵住诱惑能力进而完善人格的过程。

要想建立延迟满足的能力,需要我们在诱惑面前冷静思考。其间大脑会调动大量的认知资源,这些资源能使我们的决策更加理性。这就需要不断壮大我们的“超我”力量。延迟满足是帮助我们克服当前困难情境,达成短期快乐和长期收获平衡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自我”发挥调节功能。补偿原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核心,目的是让自己能够经常看见回报,从而更有动力将远景目标实施到底。

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影响我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游戏成瘾、拖延、贪睡懒觉不起床等;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可能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缩、固执,优柔寡断;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等。

(三)提高延迟满足的方法

1.ABCD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延迟满足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能力。

ABCD法已经被证明可以有效地增强延迟满足的能力。A代表行为,B代表现在,C代表未来,D代表改变的策略。比如,你现在的行为表现是“做事拖延”,好处是可以先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过未来等待你的都是让你头痛的难题和麻烦。那么改变的策略有哪些呢?让我们先看看在“棉花糖”试验中那坚持到最后的孩子是怎么做的吧。他们中有的人闭上眼睛或是头枕双臂做睡觉状,努力与眼前的棉花糖“隔离”。所以,培养延迟满足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与让我们分心的奖赏保持距离。比如在做计划的时候就把困难的工作或者会谈约在前面,或者优先与别人确定这些事务的最后期限,或者把不喜欢的工作都摆在桌面上而把喜欢的工作锁在抽屉里。“棉花糖试验”中,还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的方式转移注意力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也可以让我们不那么被即刻的诱惑所吸引。比如做自己头痛的工作时专注于工作本身就可以减少负面情绪,或者听一点儿舒缓的音乐。还有,把短期满足带来的长期恶果或者延迟满足带来的好处具体化也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比如把自己解决一个困难后能得到的奖励贴在电脑旁。

2.及时奖励法

具体做法是:制作一个表格(参见表7-1),在项目栏中分别写上时间、诱惑、奖励,每当我们抵御住一次诱惑,就要记录发生的时间和诱惑的内容,同时在奖励栏中填1颗星,最后统计星的数量。起初,可以以“天”为单位统计,随着延迟满足能力的提升,慢慢变成以 “周”或“月”为单位去统计。统计的规则是,每达到10颗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定补偿,例如:因抵御手机诱惑而得到10颗星,补偿的内容是今天玩1小时手机。如果各种刺激都会对我们产生诱惑,在统计星的数量时就需要合并同类项,只有在同类项目上达到10颗星,才能得到补偿。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能发现哪些诱惑抵御得比较好,只要坚持执行即可;哪些诱惑抵御得不尽如人意,需要强化练习。补偿原则清晰地展现了个体的成长轨迹,不仅学会整体看待自己的努力成效,也能在比较中体验到延迟满足能力之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表7-1 及时奖励法表格

项目

时间

诱惑

奖励

星星积分

 

 

 

 

 

 

 

 

 

 

 

 

 

 

 

 

 

 

 

 

 

 

 

 

 

3.目标拆分法

目标拆分法也是培养延迟满足能力的一个良策。有些青少年之所以在目标面前表现出退缩行为,是因为他们的远期目标制定得过大,实现起来周期长、困难多,从中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不妨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倘若你目前的学习成绩处在刚刚及格的水平,若是把目标定为本学期期末考试取得满分就相对过大了,而拆分后的阶段性小目标是每个月考试成绩提升10分。也可以把宽泛的目标拆分成具象的目标。例如,学好英语是一个宽泛的目标,将其具体化则是每天积累5个单词。

四、健全人格的塑造

没有健全的人格,就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时代新人。当代大学生应努力寻找塑造健全人格之路。鉴于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控制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这里着重介绍塑造健全人格的几个基本途径,供大家参考。

(一)认识自我,优化人格

认识自我是改变自我的开始。为了有效地进行人格塑造,就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状况,认识自我的三观、能力、兴趣和需要,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只有准确把握自我的人格状况,才能为优化人格提供基础和条件。人格塑造是为了实现优化整合人格,以达到人格的健全。为此,就要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明确人格塑造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优化整合人格就是要随着个体心理的成熟,人格的各个方面逐渐由最初的互不相关,发展到和谐一致状态的过程。

优化人格整合,一要择优,二要汰劣。择优即选择某些优良的人格特征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如自信、勇敢、勤奋、坚毅、善良、正直等可作为人格塑造的依据。汰劣即针对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比如自卑、胆怯、抑郁、冷漠、懒惰、任性、自我中心等。当然,择优与汰劣往往是同步进行的。只有在择优汰劣中才可能使大学生的人格不断健全和发展。

(二)夯实基础,完善人格

人格健全需要智力基础,有了智力基础,人格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才有保证。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格发展缺陷是由于无知。无知容易使人自卑、粗鲁,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坚强、理智。因此可以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完善优化人格的过程。

英国科学家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大学生应有意识地补充薄弱领域的知识,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夯实知识基础,将学习成果最后转化为健全人格。

(三)积极实践,磨砺人格

除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外,大学生还应该积极投身到各种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培养兴趣,磨砺人格。可以说,实践是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诸如一个人的勤奋、坚忍、乐观、细致等人格特征都是长期实践锻炼的结果。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如近年来校园内兴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塑造就很有意义。

(四)融入集体,发展人格

个体的发展与成熟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自己的某些人格品质或受到赞扬、鼓励,或受到压制、排斥,从而有助于个体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在与他人的交往和比较中,个体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实现人格的优化与塑造。因此,要想塑造健全人格,必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社会习俗、关心他人的需要、真诚地赞美、不做无建设性的批评、多与他人沟通意见、保持自尊和独立等。

(五)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人格发展的过程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与智力因素协同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健康的体质是人格健全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是难以发展健全人格的。拖拉、懒惰、急躁、怯懦等人格发展缺陷与不坚持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关系。身体健康的人有更充沛的精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这些过程本身就优化了人格。

(六)教育内化,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最关键的方法是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并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知行合一才算真正完成了健全人格的塑造。这个过程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一要自励。自我激励,真实地表现自己,自觉地强化自己,不断发现新的自我;二要自控。自我调整、抵制诱惑,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三要自省。切实克服懒惰、胆怯、自卑、自负等心理,培养自己的自觉性,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主动培养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过程,就是心理健康和心理成熟的过程。塑造健全人格,是一项系统的自我改造、自我实现的工程,要从现在做起,贵在坚持。当代大学生应塑造健全人格,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实践小活动
总结与测验
推荐内容
推荐图书:《毛泽东自传》

书中记述了毛泽东同志从诞生至革命早期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脉络,展示了其从一位农家子弟到革命领袖的革命心路历程。

推荐影视:《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故事讲述的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描绘了人格特点各异的一群人的生动的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