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同学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遗书。遗书中提到的不想活的原因不是感情问题、学习问题等,而是多年来觉得自己是一具空壳,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就结束好了。
当时很多人表示惋惜,也有很多人表示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空虚状态,只不过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
这样的事件把死亡和生命的意义以突如其来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目前,让人陷入对生命的思考。
一、生命是什么
对于人类来说,从胚胎起,生命便一直生长、发育,以至衰亡。从盛到衰,生命有机体慢慢从有序走向无序,直至死亡。由此可见,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的尽头是死亡。
二、死亡是什么
死亡是生命的终止。死亡以后,生物体的残骸可能会被捕食者或者食腐动物吃掉,有机物可能进一步被腐生生物分解,然后回归到环境中并被食物链重新利用。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有很多死亡的论述:“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为什么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所以“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史铁生对于死亡的思考源于他的经历。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的史铁生是学霸和运动健将。之后他去农村插队、因淋雨生病而双腿瘫痪回京。巨大的打击让他常常接连几个小时思考死亡的问题。第一:要不要去死?第二:为什么活?第三:干嘛要写作?最终想明白,“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最终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死于脑溢血。当时的心电显示:他脑溢血持续恶化,心搏弦波却跳得强健有力。因为他在等医生的到来。为了能够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其他人,他苦苦撑了好几个小时。史铁生享年59岁,成为当年全华北五位器官捐献者中的一位。史铁生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完成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350万字的作品。这就是一个在年轻时就想死、又积极地活到生命最后一息的人。
三、生命的三重属性
人的生命有三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自然生命是指个体的物质存在,如身体、组织、器官等身心系统,是每个人作为肉体的生命;社会生命是指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生命连接;精神生命是指个体的情感、观点、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朱永新教授认为,人的三重生命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辩证统一。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得以存在的前提。自然生命的长度保障了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发展。社会生命体现生命的宽带。能够与人建立更多的友谊、更和谐的亲密关系,便拥有更宽广的社会生命。社会生命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生命的认知和把握,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精神生命的境界。精神生命则能最大限度地突破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局限,绽放人这一特殊生命体的存在价值。精神生命的高度,是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最终升华与定格。比如,一个夭折的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精神世界;一个离群索居的成年人其精神的发展很可能受到限制;伟人们因其精神生命的璀璨会在千百年后依然活在人们心中,尽管他们的肉体早已消亡、当年的社会关系也不复存在。在这三重属性之中,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属性,离开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人的自然生命就退化为简单的动物属性。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够形成一个立体的人。这样的生命体,是一个完整的人,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充实与幸福。
一个人感受到空虚,可能是因为其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发展不够充分,从而感到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把自己的生命视为没有意义的人,不仅不幸福,而且也没有生活能力”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追求意义的意志》中说,人们感到空虚的原因是:第一,与动物不同,没有驱力和本能告诉人们必须做什么;第二,和以前的时代不同,没有习俗、传统和价值观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而且他甚至常常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一个人如果想要摆脱这种空虚感,就需要找到人生的意义。
四、寻找生命的意义
(一)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连串独特的境遇。意义就是所具有的含义。生命意义是每个人对于自己人生境遇的思考,是个体寻找到的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可以说,生命意义是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解读,是对生命向其提出问题的回答。诚然,人可以自由地回答生命向他提出的问题,但是必须负责任地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发现人生处境的真正意义。而且意义是被发现的东西,而不是被赋予的东西。意义是被找到的,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就好像一个关心他人、喜欢孩子、善于表达的人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是成为教师;一个喜欢操作各种设备、心灵手巧的人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是成为能工巧匠;一位操劳了一生的母亲认定自己的人生意义是抚养孩子、照顾家人;一位一辈子卖凉皮的人可能认定自己的人生意义是通过辛苦劳动养活家人、供孩子读书、为小区居民提供美食。生命意义就是对自己人生境遇的个性化解读。如果没有这样的解读,一辈子卖凉皮就只剩下买米、磨浆、做凉皮、卖凉皮、回家、睡觉、再磨浆等一系列动作。生命意义为这些劳作赋予了价值,有价值的人生更有奔头。
(二)人生有无意义
有人说,人生没有意义。一个人就是一团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以后就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当中摆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要生命有何用?如果活着只是为了吃喝,当个酒囊饭袋,那人生也太无趣了。如果人活着一辈子,只为了传宗接代,那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生一定是有意义的!只不过人生意义并不具有普遍性,没有一个对于大家都一样的人生意义。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需要自己去寻找,根据自己的境遇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意义。
然而,人类有时拥有共同的境遇,也就存在着为整个社会所共有的意义。这些意义涉及的是人类境遇,而不是个体独特的境遇。在这样的时代,个人的人生意义或多或少都会与社会境遇有关。
(三)人生意义的作用
1.确立人生目标,促进精神生命的发展
对生命意义的探求能使人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理解并承担起生活中的责任,发展出主动、进取、负责任、守信用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其精神生命将获得成长。这个人也会因此感到满足和充实,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2.增强心理韧性
拥有人生目标的人与没有目标的人相比,在遇到重大挫折时能够有更大的心理韧性。他们更能够承受挫折,而不是崩溃。在挫折面前他们愿意不断尝试,努力解决问题。因为他知道是为了什么而痛苦,他们能够看到希望。
3.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人生意义的人容易出现价值观混乱和各种情绪失调与行为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有明确的人生意义的人呈现的积极情绪较多。哪怕只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也能降低消极生活事件对心理的不良影响。
(四)如何寻找人生意义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犹太人。二战期间,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在里面,唯有他因为医生身份而被认为有用才幸免于难。在集中营他忍受了种种非人的待遇,也经历了生离死别,对生命的痛苦有特别深刻的感受与思考。他认为:人要寻求意义,这是生命中最原始的力量,也是人之为人最独特的部分。人可以为他的理想与价值而活,也可以为他的理想与价值而死。他相信,人类生命的动力在于寻找意义。人只要了解为何而活,便能承受任何煎熬。弗兰克尔开创了意义治疗法,帮助人们开创有意义的生活。
弗兰克尔归纳出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途径,他认为一般人可以通过实现三种价值来获得生命的意义。
1.创造的价值(creative values)
指通过为世界创造价值以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是一条成就之路,亦即通过产生新东西来发现人生意义。例如通过创造作品、智力劳动、生产产品、养育子女、服务他人、与他人建立关系等给予这个世界东西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发明家、作家、画家、电影制作者、工程师、产业工人、父母亲、教师、医生、能与他人建立关系者等都属于这一类。
2.体验的价值(experiential values)
指通过对世界的接纳与感受来获得自己的价值。即通过体验某种事物或通过体验某种情感(如友情、爱情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如: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欣赏艺术作品、旅游、投入大自然怀抱、感受生命的美、会心地与人交谈等体验真善美、体验自然与文化,将这个世界的真实、深刻与美好装入到自己的内心,在体验中人们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3.态度的价值(attitudinal values)
假如一个人被剥夺了创造的价值和体验的价值,仍然有机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像在纳粹集中营中面临着无法改变的命运时可以通过选择不屈不挠的态度来发现生命的意义,这就是态度的价值。就像有人笔直地走进毒气室,口中祈祷着从容就死。或者在遭遇不治之症面临死亡时,选择不逃避痛苦,而是从忍受苦难中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样的人死的有尊严,其不屈不挠的勇气为周围的人所铭记。所以一旦痛苦的命运不能改变,可以通过忍受痛苦来打败它,从对待苦难的态度中获得人生的意义。这取决于个人所持的生活信念或价值观。
弗兰克尔认为人类最原始的动机是追寻意义的意志。当人们对自己的生命感到无意义时,他的行为就失去依据,也就受到空虚的困扰,许多心理症状由此产生。此时可以通过他人的协助或经由自我探索,找到或寻回生活目标,一个人生活有了目标后就会感到生命是有意义的。
五、让人生有意义的方法
(一)设定人生目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妇准备为家里的孩子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之后,他们请训狗师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训狗师问他们:“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嘟囔地说:“一只小狗的目标,当然就是当一只狗了”。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能有什么目标。训狗师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夫妻俩商量之后,为小狗设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一到玩,晚上看家。后来小狗被训练成孩子的好朋友和家的守护者。你看,做一只狗都要有目标,何况是人呢?当人们找到目标,行动就有了方向,做的事情就有了意义。
如何设定人生的目标呢?当然可以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一个人的生命虽然不算短,死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么这样的人生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有一种设定目标的方法是把自己和一个比自己更大的东西连在一起,为了那个目标而去努力。这样就算自己不在了,那个更伟大的目标还在,还有更多的人为了那个目标在奋斗,这样的人生会更有意义。比自己更大的东西可以是友情、爱情、家庭、事业、家族,也可以是民族、国家。当我们能够为家人、为家族、为中华民族而奋斗的时候,就会感觉格外有意义。就像革命先驱所言:“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二)积极投入,努力拼搏
有了目标之后就要努力地去实现这个目标,积极把自己投入进去,专心致志地去实现它。在为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挫折,感到痛苦,但这种痛苦是有意义的,甚至能从中感受到幸福,痛并快乐着的幸福。如果只是有了目标,但并不付诸行动,而是将目标束之高阁,这样的目标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充实感。
实现目标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方法是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把长期目标分解成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把近期目标分解成每天要完成的任务。每天把这些最重要的事情先做完,这会给人带来意义感,让人感觉生活很充实。
在专心致志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人们把所有的精力、注意力全都投入到做事中去,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周围的环境,时间会过得飞快,几个小时好像一下子就过去了。这便进入了心流(flow)的状态,让人有非常专注的感觉,特别幸福。
(三)感受当下,接纳所有体验
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有幸福、快乐,也有痛苦、焦虑、恐惧等。敞开身心,感受当下,接纳所有的体验,不管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能够带给我们充实感。如果逃避现实、隔离情感,避免让自己感受情绪,很可能会带来空虚感。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并非只有目标实现了才会感受到幸福,而是在努力的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不管是成功、还是暂时失利。就像黄河一路向东奔向大海,九折十八弯,每一次挫折都是有意义的,都离大海更近了一步。
总之,有一个高远的人生目标、能够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并且感受奋斗的每一个过程,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这样的人生也是幸福的。这也是幸福的三要素: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努力拼搏;享受每一个当下。
(四)主动交往,建立和谐的关系
生命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与人、人与世界形成的交互关系,这样的关系构成每个人的社会生命。这样的关系越多、质量越好,人的社会生命就越丰盈。人们会觉着这个世界有很多人想着我、记着我,这个世界对于我来说格外有意义。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说法:人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死亡是身体的死亡;第二次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着你,第二次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与他人建立和谐、温暖的关系会让我们与这个世界建立连接。有时候不用去考虑这个关系的结局会怎样,真心交往的瞬间便是永恒,珍惜当下、感恩拥有,这些心心相印的时刻已经让我们的人生有了意义。
我们还可以与大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春天的草地、清晨的鸟鸣、夏日的花香、秋日的麦田,当人处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就会升腾出一种充实和意义感。
(五)努力把事情做成
有一种说法是“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容易导致拖延。为什么会拖延呢?因为怕事情做不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干脆就不做了。这样就会形成逃避做事的倾向,逃避做事会导致空虚。
如前文所述,实现“创造的价值”是寻求人生意义的第一个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向世界贡献新的东西来发现人生的意义。所以,不管事情是否完美,首先要把它做出来。只要把它做出来了,人们就获得了意义感。让它更完美是下一步的事情,是从1.0版到2.0版的事情,一步步改进,人们会一次次获得意义感和成就感。不管是写作业、还是写论文都要努力把事情完成,形成一个成果。成果出现了就是成功,事情做完了就能让人幸福。
(六)选择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其实是一道选择题。
当你想回家或者想让疫情早点过去的时候,会感到焦虑、感到心烦意乱,因为这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的。当我们试图改变没有办法控制的事情会感到无助和烦恼。认清现实,分清楚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能控制的。接受不能控制的事情,才能让内心平静下来,做出理智的选择;努力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控制二分法。以平静的心去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拥有勇气去改变能够改变的部分,拥有智慧去分清这两者。
如果处境艰难,就像沙漠中的人发现水壶中只有半壶水了,水用完了就会面临死亡,能怎么做呢?立足当下,接受现实。调整心情,看到积极的一面:幸好还有这半壶水,节约使用可能还可以支撑三天,在这三天中找到一个避难所,或许能够等到救援。如果等不到救援了,就利用有限的时间好好回忆自己的过往,把所有美好的事情想一遍,感恩那些相遇,平静地迎接死亡。
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焦虑和烦恼与他人有关。如我们想在某个比赛中获奖,想获得评委的认可。认可或者不认可我们的控制权在他人手上,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是努力做事、成为最好的自己。树立内部目标,放弃获得他人认可的外部目标,能够让我们内心平静,积极面对生活。
六、幸福人生的途径──PERMA模型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出了PERMA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分别阐述了获得幸福的五个维度。如果我们能在这五个维度上充分发展,就能体验到人生的幸福、丰盈和意义感。可见表8-1。
PERMA模型 | 含义 |
---|---|
P (positive emotion) | 积极的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
E(engagement) | 积极投入现实生活 |
R(relationship) | 建立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 |
M(meaning) | 找到人生的意义 |
A(accomplishment) | 努力做成事,获得成就 |
其书引发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当我们想清楚死亡,便可以踏踏实实地生活了。
到底什么是活着?能够活在另一个人的心中才算真正活过。活着的意义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