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十 
学会学习
引子:我怎么什么都没有学会呢!
A同学上大二了,每天上课听讲,听不懂的部分就做好笔记。下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困难就找同学帮忙。考试前突击背书,考试勉强通过。某天A和高中同学聊天,高中同学把自己所学介绍得清清楚楚,A同学却说不清自己学会了什么。

亲爱的同学,你目前的学习状态如何呢?

请根据自己的真实状况选择最相近的一项:

A.想学习,很努力,效果不错
B.想学习,也努力,但效果不佳
C.想学习,但控制不住自己,学不进去
D.不想学习,只想拿到毕业证

如果你的选项是A,那么恭喜你;如果你的学习状态是B或者C,甚至是D,那么你可能在学习上遇到了一定的困扰。对大学生而言学习非常重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学习,学会学习。

一、学习理论

(一)什么是学习

1.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者知识的变化。

(1)学习是一种变化。
(2)学习者的知识发生了变化。
(3)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的经验所引起的。

人们在学习时,头脑内在的知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学习者行为的改变来推断。比如通过背诵10遍《沁园春·雪》,学习者从只能背诵第一句到能够背诵全文,说明学习者的知识发生了变化。这里的知识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2.知识

这里所讲的知识包含了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策略以及信念。

(1)事实性知识:一类重要的知识类型,一般孤立地出现,是掌握其他知识的基础。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河北省的简称是冀;地球不是平的而是球形的等等。

(2)程序性知识:是一类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比如驾驶小汽车、在网络上买火车票就需要程序性知识。

(3)概念性知识:是一类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类型。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知识。各门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理论都属于这类知识。比如哺乳动物这个概念。程序性知识回答的是如何做的问题,而概念性知识回答的则是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

(4)策略以及信念: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是在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方法的选择和对过程的调控。它是一套关于学习、记忆、思维、行为的规则和程序。比如如何学习、如何交往、如何解决问题等。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看法和态度。比如“负面情绪是不好的”就是一种信念。心理健康教育传授的知识大多是一些策略和信念。

互动:这些活动是学习吗?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点击并进行判断
 

你清楚了吗?只有在大脑中产生了知识的增量才算是有效学习,单纯记笔记而不用心思考是没有效果的,将一无所获。这就是引子里的A同学感觉什么都没有学会的原因。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呢?

(二)有效学习的三种心理加工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把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到的声音、画面、文字等纳入感觉记忆中。(比如你在课堂上边听老师讲课边看PPT,眼睛和耳朵摄入了大量信息。)如果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那么学习一定是无效的。真正的有效学习必须经历三种心理加工过程。可参见图10-1、图10-2。

1.选择:聚焦新知识

首先学习者要选择感觉记忆中的部分内容予以特别注意,就像探照灯照亮了某些东西。特别注意的这部分内容会进入大脑中的工作记忆。(比如你特别注意到老师说的“鲸”这个概念和对应的图像。)

2.组织:梳理新知识

接下来学习者对已经选择的言语内容和图像进行加工,把这些信息组织成一个连贯的表征,以形成连贯的言语模型和图像模型,帮助学习者减轻记忆负担。因此,我们天生就是意义的建构者。(比如你认真思考“鲸”的概念,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在大脑中构建出鲸的样子。)

3.整合:联系新旧知识

将言语和图像联系起来以便理解其含义。在组织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从长时记忆中调动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整合。(比如你想起了鱼,通过比较“鲸”和“鱼”的异同点你理解了“鲸”这个概念。)学习者在工作记忆中整合好的知识作为已有知识存储入长时记忆,可以通过背诵、答题等行为进行学业表现。比如你弄懂了“鲸”这个概念之后,就基本上不会忘了。

可参见图10-3。

图10-3 知识建构

这三个过程是你在大脑中主动完成的,是你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真正有效学习的过程。这些过程是他人无法代替的。老师能做的只是把知识呈现给你,好的教学是以便于你加工的方式呈现给你。知识的原料摆在你面前了,学习过程就是你自己把它们加工成菜肴的过程。你一定要亲自动脑才能完成。这个过程是比较艰难的,很多人因此回避学习。我们明白大脑学习知识的原理之后就有可能攻克难关。

如何高效完成知识的加工呢?知识的加工遵循三条原理。

(三)学习的三条原理

1.双重通道原则──言语+图示

在选择、组织和整合的三种心理加工过程中,言语和图形处于两个不同的通道中。如果你能同时关注文字和图形,就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2.容量有限原则──7±2

工作记忆一次只能保留并加工一小部分经过选择的词语和图像,数量大约是7±2个,比如人们只能一次记住5~9个数字或者词语,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也就是说,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每次学习的内容不能太多。还有我们可以把要记忆和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组,变成由7个以内的单位信息组成的组块,然后再通过改变组块的容量来增加工作记忆的容量。

3.主动加工原则──主动学习才有效果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认知加工的过程。学习者选择相关的词语和图像进行深入加工,组织所选择的材料并形成连贯的表达,将词语和图像进行整合之后,再与长时记忆中激活的已有知识进行整合。这一切在学习者大脑中完成,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只有自愿、主动的学习才有成效。

二、学习的作用

(一)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

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动物和人为了生存下去,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这种后天习得的行为经验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显然要重要得多。人是最高等的动物,生活方式极为复杂,固定不变的本能行为最少,行为的绝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所以学习在人类个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相对来说,人类婴儿与初生的动物相比,独立能力低,天生的适应能力也低。可以说,离开父母的养育,婴儿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类却有着动物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可以迅速而广泛地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如种植谷物,获取粮食,靠的是学习;战胜毒蛇猛兽等天敌,对付可怕的瘟疫,以免予被消灭,靠的也是学习。总体来看,人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如狮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靠的就是高于其他物种的学习能力。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著名的研究报告,题为《学会生存》,把学习同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可见学习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促进人的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和心理会逐渐发展成熟,但成熟并不是完全脱离环境和学习影响的完全的自然过程。学习对成熟的影响作用,首先得到了动物心理研究的支持。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环境丰富程度可以影响动物感官的发育和成熟,也会影响动物大脑的重量、结构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智慧的发展。罗森茨威格(M.R.Rosenzweig)发现,接受丰富多变的环境刺激和适当学习训练的一组幼鼠与另一组在环境单调贫乏而又缺乏学习训练的幼鼠相比,在4~10周中,前者大脑皮层的重量与厚度增加,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神经突触增大或增多,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更丰富且活动提高,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比率也有所改善。

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在婴儿出生后的四五年里,除了营养条件外,缺乏适当的学习训练或教育不当,也会给大脑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有人研究聋哑人死后的大脑皮层,发现控制视听器官的部位趋于萎缩;对先天盲人复明后进行测验,发现他们眼部运动不规则,难以集中注意于一点,不能精确地区分圆形和正方形。印度狼孩卡玛拉回到人类社会时虽然已七八岁了,但智力水平仅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她死时大约16岁,只相当于三四岁幼儿的智力水平。所有这些研究与事实说明,早期的学习、训练以及相应的文化环境,对人的感觉器官和大脑等机体功能的发展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也可以这么说,学习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聪明。

(三)促进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著名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可概括为3个时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显而易见,野蛮时代的人类如果不世代相袭地向先辈学习使用火,就只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样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文明时代的人类如果不世代相袭地向先辈学习畜牧业和农业,也只能像自己的远祖一样靠现成的天然产物为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地学习,并将学习的成果延续了下来,才有了我们今天先进、文明、便利的生活。

三、大学学习的特点

大学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特殊阶段,是在学校教师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有系统的指导下,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智力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学习模式的自主性

大学阶段的学习,无论是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方面,都更加强调个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个人的主动性。

(二)学习内容的专业性

大学生的学习专业性很强,选定了专业之后就基本确立了职业定向,学习也会围绕着本专业进行。

(三)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在信息时代,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中心,学习和知识获取的多样性导致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四)学习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大学学习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要是想得到更大发展,除了学习间接经验,还必须有所创新,从而对知识进行建构。

四、大学生的学习问题

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出现很多了问题。问题是成长的契机,通过解决问题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和提升自己。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学习动机不足

面对自己的专业,感到没有太想学的东西,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为何而学,甚至出现厌学心理。总觉得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考试就可以,缺乏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二)学习方法不当

不懂得借鉴科学的学习理论,总是依靠个人自发的习惯来学习,这样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不进去,学习效果不佳,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

(三)学习焦虑与学习疲劳

有学习动力和自主性,特别想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对成绩排名特别看重,将学习成绩作为价值感的重要体现指标,一旦别人学习比自己还努力,就感到焦虑和不安。还有就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不懂得用脑健康和劳逸结合,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出现痛苦心理。

五、提高学习效果的策略

对大学生来说,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即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人的一生中都要面对的问题。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曾说过: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一)激发恰当的学习动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每个人满足了低层次的物质需求之后,就会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学习是满足高层次需求的主要方式。大学生应该对自身的学习动机进行主动的提升,从小事做起,累积小的成功,使自己更有信心通过学习去获得尊重和发展。

 
扩展视频
疫情 在人间 我的大学

(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摸索。大学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即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来实现学习目标。只有自愿、主动的学习才有成效。利用学习的三条原理,眼耳并用、同时关注言语和图像,合理选择学习内容(一次不要太多),主动在大脑中完成知识建构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在每次的学习活动中寻求知识的增量,而不仅仅是摆出个学习的样子。遇到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弄懂。只是把知识抄在笔记本上是没有用的。

(三)合理安排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有的同学对此感受不深。有人感到学校安排的课程太满,自己疲于奔命地“赶场”上课;有人除了上课之外,不参与任何课外活动。大多数同学能够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参与各种社团和训练队,从学习新事物中得到满足感,并且发现学习是件特别快乐的事情。

为帮助你尽快进入状态,下面为你准备了一个心理素能提升项目,请认真填写。 

《基于PERMA模式的个人心理素能提升项目》---请以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件实际事例,按照时间脉络和进展情况,写下收获和感受。(本项目将持续6周以上)
 

(四)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打败“习得性无助”

 
扩展视频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的、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当一个人出现了“习得性无助”,便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当遇到较为困难的目标时,他们往往选择回避、拖延任务,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部分。他们容易感到沮丧,通常会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在先前的学习经历中建立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信念,因此,即便是他们终于置身于可以自主的新环境中时,也会选择放弃尝试。

你们知道吗,有时候,让我们无助的,仅仅是无助本身,或许困难本身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难以跨越,想要突破“习得性无助”的怪圈,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小的改变入手。

(1)检查自己的归因模式,找出自己的错误认知:我们是不是错误地提前告诉自己不行呢?你有没有试着总结过曾经失败的原因呢?失败确实令人痛苦,但是过去的失败就意味着今后一定无法成功吗?你是不是将一时的困难夸张成永久的困境了呢?

(2)相信自己,鼓起勇气,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我是可以突破困境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要轻易说“不可能”,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即便遇到了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试着问问自己这句话:“现在这个情况下,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3)先着眼于完成小的任务,获得小的成功,从“小成功”慢慢走向“大成功”。即便是微小的抵抗,也比坐以待毙更接近成功。尤其是遇到一些复杂的任务,我们先不要发愁,看看能不能先将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逐个击破!

(4)远离那些不断否定打压我们的人。

(五)了解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多元智能理论

没有学好数理化,就说明我们学习能力差吗?当然不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上,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不擅长的领域。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中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结构中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大多元智能,见图10-4。

图10-4 八大多元智能

1.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言语—语言智能指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家、演说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职业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现。

2.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

音乐—节奏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乐师、乐器制作者、音乐评论家等人员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现。

3.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逻辑—数理智能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数学家、统计学家、会计、电脑程序员、科学家等是这种智能强的人。

4.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视觉—空间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画家、雕刻家、司机、向导、建筑师、水手等都是这种智能强的人。

5.身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身体—动觉智能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都有这种智能优势。

6.自知—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自知—内省智能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优秀的政治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教师、诗人等人员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现。

7.交往—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交往—人际智能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销售家、政治家、教师、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是这种智能强的人。

8.识别—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识别—自然观察智能指个体辨别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植物学家、动物学家、环保主义者,物理学家、形象设计者等是这种能力强的人。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身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人身上具有不一样的天赋,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些优势强项得到了相应的开发,会形成⾃⼰的优势竞争力,如果优势潜能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这种才能就会被埋没了;如果弱势智能得到相应开发,也会变成实际的优势智能。

你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吗?下面我们来进行多元智能测试来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短板分别在哪里。

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
多元智能测试

(六)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创新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梅尔设计了一个“两绳相接问题”: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如果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一根。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分别放了椅子、剪刀、纸张和瓶子等物品。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请你想出办法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见图10-5。
图10-5 两绳相接问题
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
答案在这里

看到结果后,你是不是在想:原来是这样简单啊,我怎么刚才没有想到呢?

我们习惯了以常规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往往无法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有时候,需要我们大胆创新,动用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思维,是思维的高层次活动,由此才能产生创造性成果,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具体包括集中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方式,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创新性思维,能够更加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更好地提升个人能力。

1.应培养创新意识

要坚信自己有创造力。你知道吗?很多发明创造都起源于平凡的联想。所以,要激发创造力,就要跨过第一块绊脚石──总认为自己缺乏创造力。
打破习惯性的方式束缚。安于现状,是无法激发你的创造力的。所以,一定要摆脱束缚,从日常的小事做起。比如,记忆,我们常常是通过写字来完成,何不以画画取代,激发自己的右脑。把要记忆的东西,制成图画,再脑子中转成动画。学会使用另一边脑,灵感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了。 
学会思考多种方案。我们都习惯“只寻找一种答案”,每当找到一种方法,我们都为此松一口气。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这个方法不错,就这么干吧”,而应该是“这个方法不错,不过再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要培养创造性思维

自己换个新的环境。环境和创造是有直接关系的,人在洗澡时,在飞机上,在海滩漫步时,都更容易有新的灵感。因此,在发现自己“灵感枯竭”时,可以试试换个环境进行思考。
置身多个领域。即使在某个领域已经小有成就,也要去涉猎其他领域。这样不仅可以摆脱惰性,还能跨界发展,激发更大的创造力。
化灵感为行动。只有思考,没有行动是徒劳的。只有行动了才能知道自己的灵感是否可行,只有行动才能把理论化为实际。心动不如行动,大胆干吧,你一定也是个创意天才。
总结与测验
 
推荐内容
推荐图书:《请停止无效努力: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快速进阶》

学习如何学习、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按需学习,要有目的地选择对我们有用、与历史过往经历匹配、能让我们参与其中、并能够应用的内容。

推荐影视:《放牛班的春天》

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面对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孩子”,引导孩子们发掘自己的潜力,最终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自己。无论是谁,只有被尊重,才会自觉开启学习之路,只有主动学习才可能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