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A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同时又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和同学、室友相处,于是A努力地对每一个人做出让步,即使违背个人的意愿也要想办法去满足对方的要求,当有人找他帮忙时,A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又不想得罪人总是自己的事情还没做完,就要去给别人帮忙。A以为自己做得够好够努力了,一定能够被大家喜欢了,但偶然间,却听到室友背地里说A坏话,甚至是说A虚伪......瞬间委屈与不平涌上心头,A情绪很崩溃,也很不平衡,觉得室友们是白眼狼,枉费自己对他们那么好,宿舍关系日渐疏远......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是A,会怎样和同学们交往呢?下面我们设置了一些宿舍生活中的场景,你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你的想法会是什么样的,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那么最终你又会怎么去做呢?
一、要不要人际交往
亲爱的朋友,大学生除了要适应大学学习,更要适应人际环境,与人建立安全的、和谐的、互助平等的关系。关于如何看待人际关系,存在很多不同的观念,那么你比较认同哪些观念,请在你认同的观念后面打钩。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与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通过人际交往人与人形成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反映着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寻求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心理状态。大学生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室友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 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重要的人生课题。
(二)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交往
1.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的心理需求
在当前服务业非常发达的时代,似乎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饿了叫外卖,衣服脏了用洗衣机,无聊了看电视剧刷综艺,打开手机短视频平台能获取海量的信息......我们的生活好像不缺什么,但是,这样的日子过久了,你会孤独寂寞,内心深处渴望能有人来陪伴、理解你,与你进行人际上的互动。这种感觉验证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一个人能安全地生存之后是渴望交往的,这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渴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共鸣。也许以往的经历告诉你,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太难了。确实,这样珍贵的理解,良好的人际关系虽然稀少但确实存在,值得我们去努力追寻。
2.人际交往促进心理健康
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大学生需要通过人际交往去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表现出压抑、空虚、敏感、敌意增强。长期的不良情绪作用于身体,会削弱人的免疫力 ,使正常机能减退,可能出现身心疾病。稳定的积极关系会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遇到挫折时,好的倾听、理解和支持能帮助我们从低谷中恢复正常。
3.人际交往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根据埃里克森(E·H·Erikson)的自我意识发展八阶段理论,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和成人早期的交汇阶段。此时的心理发育任务是确立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这两个任务都需要在人际交往中完成。我们在与同伴、师长、偶像等的交往中找到榜样,产生积极的自我认同,形成忠诚的品质。学习建立亲密关系,获得亲密感而摆脱孤独感,获得爱的能力。亲密关系需要从普通朋友关系开始慢慢发展而来。所以你需要人际交往,需要学习如何增进与他人的关系。
4.人际交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婴儿在成年人的照料下慢慢长大,同时学着按照社会的要求去生活、学习,由一个自然人逐渐过渡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人接受文化规范形成独立自我的过程。每个人的社会化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大学阶段是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是真正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作为大学生的你,要主动交往,自觉地从交往中积累经验,学习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明确社会责任,获得社会角色,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5.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完善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能反映交往双方的特点,所以人际关系是自我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己,从与他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人为镜”。通过人际交往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确立客观的自我认识,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从而选择更为恰当的行为。要想真正做到以人为镜,需要我们倾听、观察、分析和判断,在反思中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调整自己,做到自知,从而进一步完善自我。
虽然一个人的日子有时候也挺好,但综上所述,人际交往对我们整个人生的发展来说,不仅是有意义的,更加是必要的。当然,人际交往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但是没有人际交往的缺憾比交往的困扰更大,甚至会使你心理发展停滞,甚至造成重大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学会的技能,克服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必须攻克、也是能够攻克的堡垒。请跟着人际交往的节奏主动交往吧,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二、掌握人际交往的节奏
人际交往的节奏就是人际交往的发展阶段。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说法。概括而言,人们都是逐步从陌生到熟悉的。一般来说,两个人从互不相识到形成友谊要经历选择定向、浅层接触、情感卷入三个逐步深化的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信息沟通、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与需要,关系逐步深化(图14-1)。
(一)选择定向阶段
初步确定交往对象的阶段。某个人激起了我们的兴趣,唤起我们的注意,我们选择对方进行沟通。这种初步沟通的内容往往只涉及表层信息。比如刚刚进入大学,我们会和室友、同学交流姓名、家乡等基本信息,那时就处于这个阶段。此阶段维持时间很短。
(二)浅层接触阶段
普通朋友阶段。保持礼貌,相对疏远。谈话内容主要涉及公共事务,偶尔也会涉及某些兴趣爱好、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但会避开私人领域话题。这个阶段基本不涉及情感交流,最多是礼貌、客气的正面情感表达。我们和一般同学、同事、邻居等相处于这个阶段。这是人们相互之间最普遍的阶段,也是比较容易保持的阶段。在手机通讯录里,我们与那些很少联系的人往往处于这个交往阶段。
(三)情感卷入阶段
形成友谊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彼此进一步交流思想,一起共事,出现情感交流。此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会出现,就进入了情感卷入阶段,即通常所说的友谊阶段。该阶段又分为以下三个水平。
1.合作水平
合作水平是以共同行动而联结起来的人际关系,比如兴趣小组成员、课程团队成员等。在共同行动的过程中,较深入地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与需要。融洽的合作关系能促进事业的发展,冲突的关系不利于事业的成功。较近的室友关系也属于这个阶段。在合作中交往双方 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如果回避问题,慢慢远离,两人的关系就会退回到普通朋友阶段,友谊之火就熄灭了。在合作阶段,有问题积极主动沟通是建立友谊的关键。主动承担问题,有话当面说,尽量不私下说,真诚、友善、理性的非暴力沟通能让你收获一份友谊。所谓“不打不成交”,真诚是关键。如何让合作关系融洽是我们学习人际交往的主要内容。在合作水平的关系中,情感依赖不是很强。随着合作行动的结束,分开后,可能就彼此淡漠了(图14-2)。
2.亲密水平
如果交往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被对方吸引,感情升温,信任感、安全感得到确立,谈话会逐渐涉及私人领域,情感卷入加深,进入亲密水平,在亲密关系中双方的自我有一定程度的融合。这种亲密感能带给人很大的满足。如恋人关系、闺蜜关系、挚友关系就属于这个阶段。这种自我的敞开也带有很大的风险,如果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会产生羞耻感,亲密关系的破裂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在某种意义上,亲密关系是回报高、风险高的关系,亲密关系又是人世间最动人的关系之一,就算有风险也值得努力追求(图14-3)。
3.知交水平
知交水平是情感卷入阶段的最高水平,也是彼此精神融合度最高的水平,彼此在对方心目中占据极高的位置,无话不谈,心心相印。双方不仅有强烈的情感依恋,还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彼此三观相和,彼此引为知己。外力难以拆散知交关系中的两个人,时间和距离也拆不散,就算分居两地、不常联系也不会让关系变得疏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拥有知己能让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得到极大提升。孟子云:“人之相识, 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某些朋友、恋人、父母子女能达到这个水平(图14-4)。
几乎每个人都想拥有亲密关系和知交关系,这些珍贵的关系都是从普通朋友关系中发展而来的。如何从一大堆普通朋友关系中发展出亲密关系呢?首先要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与他人发展合作关系。然后再从合作关系中发展出更深厚的友谊。懂得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能帮助你更好地交往。
三、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特质的影响
1.外 表
人们最先注意的就是人们的外表。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漂亮的人更招人喜爱,适度修饰仪容仪表能增强人际吸引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表的影响力会逐渐减弱。
2.能 力
人们往往喜欢有能力的人。做事能力、执行力、演讲能力、合作能力、智力等都是能力。人群中聪明、能力强的人往往有吸引力,而笨拙、能力差的人容易被冷落。谁都喜欢实力强的合作伙伴,大学生好好学习,增强实力是增强人际吸引的不二法门。
3.性 格
真诚、友善、忠诚、可靠的人往往受人欢迎。爱说谎、虚伪的人几乎没有人喜欢。那些理想远大、意志坚定、公平正义、气质高雅、性格开朗豁达、人格高尚之人,更能博得他人的拥护和爱戴,成为人际交往中的核心。大学生完善人格是增强人际交往魅力的最重要因素。
(二)时空接近性
住得越近越容易成为朋友。住得近便于交往,交往越多越熟悉,一来二去建立了友谊。室友比其他同学更容易成为朋友。网络打开了远程交往的通道,远处的朋友甚至网友拓展了交往的空间。但是身边的朋友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交往对象。
(三)熟悉性
如果在陌生人身上发现熟悉的部分,我们会放下部分戒心。随着戒心的解除,安全感会上升,我们会越来越喜欢对方。很多人的现任与前任长得像就是这个原因,电视剧里的甄嬛之所以得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长得像纯元皇后。
(四)相似性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民族、宗教、背景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外表的相似性也能促进人际吸引。与自己相似的人一般会同意我们的观点,使我们有信心,从而使认知达到平衡。
(五)互补性
人际交往的互补性往往体现在彼此的性格上。一个爱说的碰上一个爱听的往往一拍即合,这种性格的互补性能让交往更有乐趣。
(六)关系中的回报
人们往往喜欢那些能给自己带来回报的人,这种回报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如果回报大于或等于付出,我们就愿意维持这种关系。假如回报总是小于付出,我们就会慢慢远离这个人。所以要想让关系升温,两个人要互利互惠,彼此付出。总想占便宜的人会让人远离。
综上可知,我们的人际交往通常会受到自己的外表、能力和性格的影响,会在现实中寻找身边的、熟悉的、相似的、有回报的关系。很多人能在大学中找到亲密的朋友甚至知己,也有一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屡屡碰壁,是什么阻碍了这些同学的交往呢?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阻碍
(一)关于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
我们已经知道,虽然一个人的日子也可以过得挺好,大学生仍然应该进行人际交往。因为人际交往能够带给我们很多成长。对于人际交往的另一个极端看法是只有和朋友在一起才不会被欺负,一个人必须要有朋友。没有朋友就不能生存。所以要满足朋友的所有要求,给朋友物质上的好处,包容朋友的所有缺点。只要他/她不离开自己。因为独来独往会被人看不起。这种认知偏差让我们丧失人格的独立性,丧失了与朋友间本该有的平等与尊重的关系,为了关系而压抑了自己,最终要么失去自己,要么失去关系。
第二种认知偏差是对和谐关系的曲解。过于强调和谐,为了不伤和气而委曲求全,就像戴着老好人的“面具”生活,阻碍了真实情感的交流,给人不真实乃至虚无的感觉,最终关系破裂。为了维护和谐而丧失了关系本身。两个不同的人在一起有冲突是必然的,应该勇敢地面对不和谐,表达真实的情感。当然最好用非暴力的方式表达。只要真实情感的交流才能促进关系升温。
第三种认知偏差是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友情,只要利益。这种观念是对人的一种物化,否认了人的良知和利他动机。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既有维护自身的需要(利己的一面),也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利他的一面)。当个体的需求已经被满足时,为他人做事而获得友谊的动机就会变得更加强烈。所以人世间是有真挚的友谊和爱的。更多的时候,交往双方既有物质的满足(利益),也有精神的满足(友谊)。只为了精神满足的友谊也非常常见。
(二)自我认知偏差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基石。能够接受自己是个有优点、有缺点,又有独特价值的普通人,也就能够接受别人也是这样的人,能够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的部分,包容他人,善与人处。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大学生有两种偏差,一种是过高地评价自己,妄自尊大、孤芳自赏,看不起别人。久而久之,别人会对其避而远之。另一种是过低地评价自己,妄自菲薄、自我贬低,看不到自己的价值,看不起自己。这种心理导致其与人交往时畏畏缩缩,过分小心,有失自然,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交。
(三)人格偏差
健全的人格是影响人际交往的核心因素。真诚、友善、忠诚、可靠、热情、高尚的人往往受人欢迎。爱说谎、虚伪的人很难得到他人的信任;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索取多、付出少,很难有朋友;心直口快、得理不饶人者很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猜疑心过重的人过于敏感,难以信任别人;过于讨好他人的人失了真诚;照顾别人太多的人可能对别人的要求也太多,总希望控制别人,最终会让人远离;嫉妒心和报复心太强的人容易攻击别人;太固执的人为人处世缺少弹性,很少妥协,难以建立关系。
(四)低情商
情商是认识和管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高情商的人通常情绪平稳、愉悦,善于调节气氛,能带给他人快乐, 具有人际魅力。低情商的人管理自己负面情绪的能力不足。过于压抑情绪的人常常用冷战处理矛盾,让关系变得疏远。随意发脾气的人常常陷入与朋友的冲突,三天两头吵架,最终分手。无法识别自己与他人情绪的人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无法换位思考,难以让关系升级,因此常常出现困惑,为什么身边的朋友总是会莫名其妙地离开自己。
(五)表达能力不足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与需要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准确、生动、详略得当的语言表达能促进交往。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会阻碍信息的交流;啰啰嗦嗦、说话绕圈子或者离题万里的人容易让人失去耐心;尖酸刻薄、出言不逊会让人退避三尺;称呼不当、没有礼貌的交往让人不悦。我们要用友善的态度、恰当的语言、合适的称呼让人感觉被尊重、被肯定,建立我们的和谐关系。
五、人际交往之道
(一)如何选择朋友
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向感兴趣的人慢慢靠近,表达善意,如果对方给予相应的回报,就会较快地进入情感卷入阶段,成为朋友。在各种关系中,有些是有益的,有些关系是有害的。我们应该选择有益的朋友而远离有害的朋友。《论语》中的一段论述教导我们如何交友,如何识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益友有三种
2.损友有三种
千年前的智慧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如何交友。选择正直、诚信、博学的人做朋友,我们自己也会慢慢变得正直、诚信和智慧。选择花言巧语、心口不一、夸夸其谈的人做朋友,可能当时我们觉得很舒服,但最终会为结交损友而付出代价。
3.如何识人──识人三部曲
大千世界,什么人都有。有些关系是有害的。如何识别出这样的人呢?《论语》说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与人打交道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孔子认为,认识他人的方法可以概括为“视”“观”“察”。
视,看他的言行。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是否言行一致。
观,观察他做事的动机、方法和内在心理。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怎么想的?为恶的人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行善的人是真心为善,还是伪装的?若是假意行善,则是沽名钓誉之徒。这种方法是从较为长远的角度了解对方,要比前一步深入许多。
察,确认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这个人若是以行善助人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人就会真心喜欢行善,就不会有着过分的矫情,就是真君子。但若出于某种目的或形势所迫不得不这样做,即便是行善,也非志趣所在,也不会乐于长期做下去,这种人便不是真正的君子。倘若能够看透别人内心的善恶以及志趣所在,也就达到了识人的最高境界。只有把握其价值观,才能彻底地了解这个人。
言语是最表面的东西,最不靠谱,就连日常的行为也只是初步判断的标准而已。了解到他人做事时的动机,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认识他人。如果能认准其价值观和志趣,当算是真正知人了。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
要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遵守以下原则。
1.平等尊重原则
平等是交往的前提,平等意味着交往双方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主客观原因,人与人之间在外貌、能力、个性、家庭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在人格上却是平等的。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应冷落、贬低任何人,也不接受别人的贬低和侮辱。尊重他人就是重视他人的人格和价值,承认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平等地位,尊重他人对其自身事物的决定权。大学生自尊心都比较强,交往中更要注重平等相待,尊重他人。要求别人怎样尊重自己,我们就应该怎样尊重他人。不想让别人轻视,就不要轻视别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时虽然我们知道该遵循平等尊重原则,为什么在实际交往中找不到呢?除了认知偏差的影响,不能独立自主是失去平等地位的关键因素。过于依赖他人的人容易在交往中处于弱势,可能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可能会因此产生心理困扰。所以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是获得平等关系的基础。一个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不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获得人格独立,就比较容易在交往中获得平等的地位。
2.互助互利原则
因为人际关系会受到关系中的回报的影响,所以交往双方要互助互利,这样关系才能持久。如果总是一方付出,另一方索取,关系必然失衡。互助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互利是说要合作共赢,相互给予。这种给予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我们先真诚地“投之以桃”,别人常常会友好地“报之以李”。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给予了别人帮助,就有了要求别人回报的权利。如果别人没有回报或者没有按照我们想要的那样回报,我们就恼火或怨恨,友谊就变了味儿,这种失衡的心态会让朋友远离我们,是得不偿失的。互助互利原则是指我们愿意不求回报地帮助别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行为本身就能带给人精神享受。同时若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愿意“涌泉相报”,这样友谊之花才会天长地久。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愿意多付出一些,看起来好像吃亏了,实则精神上是安定富足的。
3.真诚守信原则
真诚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是我们相互信赖、友好交往的基础。我们在与同学、朋友交往时要以诚相待,说实话、办实事,不虚情假意、不口是心非、不耍小聪明,建立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
与朋友交往应信守诺言、说到做到。对于朋友的要求,应以诚实为本,能做到的就答应,做不到的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设法实现。如果经过努力无法实现,要诚恳地说明原因。如果约好的活动不按时参加,借了别人的东西不及时归还等,表面上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暴露了一个人的人格品质,最终会影响人际交往。
4.包容接纳原则
要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习求同存异,包容他人。接受他人是与我们不同、但同样有价值的个体。包容是对他人的包涵、容纳和忍让,是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允许不同的思想、个性、行为的存在。这个过程是一种修炼,是个体走向社会化的重要一环。有助于我们克服自我中心,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并适应这个世界。
包容接纳原则要求我们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朋友,不企图改变他人,不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和评价他人。我们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同时与朋友和睦相处、求大同存小异。包容要求我们不对朋友求全责备,接纳朋友的缺点和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自己是有优点有缺点的普通人,我们的朋友也是。在交往中多看朋友的优点,关注朋友对我们好的一面。只要朋友没有超越我们的底线,我们就尽量包容对方。如果对方犯了错误,冒犯了自己,要当面真诚地说出来,如果得到很好的回应就要继续好好相处。
(三)人际交往的法则
1.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
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你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么对待别人。孔子的智慧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教导流露出对别人的体谅,对自己的约束。黄金法则的智慧是你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么对待别人。这样的智慧提示我们主动付出、服务他人的心态。你想要别人关心你,你就要先关心别人;你想要获得他人的理解,你要先去理解别人;你想要获得别人的帮助,你要先服务于他人;你想要得到他人公平地对待,你要先公平地对待他人......如果掌握了这条法则你就掌握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权,关键是你要先付出。
黄金法则的基础是他人想要的和我们想要的是一致的,就是在大方向上符合客观事实的。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接纳、被肯定、被尊重,每个人都需要温暖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自己也想要的这些精神需求先给予对方,往往能够获得积极的回应。但是在小的方面每个人又是不同的,面对差异我们要使用人际交往的白金法则。
2.人际交往的白金法则
人际交往的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么对待他,你就怎么对待他。白金法则的着眼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从研究别人的需要出发,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给予对方所需要的,使别人更轻松、舒畅。运用白金法则是以了解他人为基础,只有真正地了解他人,然后以他人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不是我们喜欢的方式,才能与别人的关系更顺畅。别人要的永远多给一点,别人不要的永远少给一点。先去主动了解他人,然后再寻求被了解。
人际交往中你所得到的就是你所付出的。黄金法则提示我们主动付出,白金法则提示我们以对方的需要为出发点更有针对性地付出。当然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和悦纳自己。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自己也是自己最大的贵人。
(四)人际交往的技巧
1.言语技巧
人际交往的方式主要是说和听。论语中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意思是说:多听别人说话,把你觉得可疑的放在一边,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出,便会少有过错;多看别人行事,把你觉得不妥的放在一边,其余的也要谨慎做出,就会少有后悔。即便到了今天,年轻人少说多听,谨慎行事可以少犯错。说话要选好话题,话题适合对方的知识范围、经验和当时的心情,言语要简练,通俗,生动,还有合乎场合。
人际交往还要注意称呼得体。重视人际交往是我们的传统,说话要有人情味。对于师长要用尊称,避免直呼其名。对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人,可以免去姓氏称呼其名,比如张晓松,就叫晓松,显得亲切自然又得体。根据与对方的心理距离选择一个得体的称呼是交往的技巧之一。
2.学会倾听和共情
善于倾听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甚至比善于说话更重要。善于倾听的人往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倾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全神贯注,注视对方,适当靠近对方,专心致志地听,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话题。其次在倾听时不带自己预设的观点,不带自己的偏见,而是顺着对方的思路去理解其谈话的内容,并予以适当的回应,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最后要会心地听,努力去理解对方。
更高级的理解是能够识别对方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需要。在倾听过程中进入对方的情感世界,以对方的眼光去感受他/她的世界,体会对方的情绪,感受对方的想法,体会对方的需要,这就是将心比心的能力,也叫共情的能力。如果你在倾听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和内在的需要,能够接纳对方的感受和情绪,并且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给对方,你就能够很快和他/她成为朋友。
倾听与共情的训练
操作方案一:
在生活中关注、关心某个需要帮助的人(每个人其实都需要帮助);
在合适的时机与他/她进入一次谈话。全神贯注地倾听、设身处地地理解、不带偏见,不强行建议,重在陪伴和接纳;
体会其谈话背后的情绪和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表达给对方;
感受对方的回应。
操作方案二:
两人一组,分成角色A和B;
A先对B说一件有情绪的往事,B努力倾听与共情;
B谈谈对A的理解,特别是A刚才谈话中的情绪和需要;
A判断B的理解对不对;
交换角色再做一遍;
全班谈谈这次训练的体会。
3.学会肯定与赞美他人
每个人都需要被别人认可和尊重。人际交往中能够真诚地肯定与赞美他人,可以迅速拉近与对方的关系。什么是真诚的赞美呢?真诚的赞美首先要发自内心,由衷的赞赏对方。其次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赞美要有依据,不能空洞。通过描述细节来表达你的肯定与赞美是最打动人心的。传达第三方的肯定与赞美会更加自然。比如“我听到某老师说你是学习最好的”。除了赞美他人,表达支持也很重要,积极的肯定与支持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对方的发展(图14-5)。
肯定与赞美的训练
操作方案一:
在生活中关注、关心某个人,发现他/她的长处和善意;
在对方表现优秀时及时肯定与赞美对方;
表达你观察到的细节,表达你对其的欣赏与肯定;
感受对方的回应。
操作方案二:
两人一组,分成角色A和B;
A先对B表达赞美与肯定,A观察、发现B的长处和善意,从具体的点表达欣赏与肯定;
根据赞美是否真诚,B对A的表达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
交换角色再做一遍;
全班谈谈这次训练的体会。
A同学的室友B刚刚进入热恋。B常常为给恋人买礼物而超支。每到月底B就向室友们借钱。A是被B借钱最多的人。连着两个月被B借走100块钱,200元还没有还上,B又来借100元。如果你是A,该怎么办呢?
4.学会拒绝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应当互相帮助,坦诚相待,特别是在朋友有困难或者有求于你时,更应鼎力相助。但是有时自己的确帮不上忙,这时就需要拒绝对方。怎样拒绝才不会使对方产生误解呢?
(1)先肯定对方,然后再拒绝。肯定对方是肯定对方的需求,接纳对方的情绪,是为了共情对方,表达你对他的理解。只有先处理了情绪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比如在案例1中你可以对频繁借钱的室友说:“我知道你在热恋中,用钱的地方很多,换作我可能和你一样。”这样的肯定可以让对方感觉你是理解他的。然后再委婉地拒绝借钱这件事。这样可以使对方先进入良好的情绪状态,进而用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随之而来的拒绝,而不会造成其他方面的误解。
(2)拒绝的态度要诚恳。谈话以真诚、尊重为原则,真心实意地说明自己拒绝的理由,不能草率、生硬,否则会影响彼此今后的交往。
(3)拒绝的语言要温和。拒绝时多使用“抱歉”“对不起”等让人容易接受的词汇,以表示自己的歉意,减少给对方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
现在如果你是A,打算怎么拒绝B呢?
结合实际案例的“问题讨论”,帮助大家澄清对一些人际交往与沟通问题的误解,解除一些人际交往与沟通中的困惑和烦恼,并通过提供“自我检测”练习帮助大家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改善和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真诚、勇敢、陪伴是人际交往的真谛。和谐温暖的关系或许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